常州破解城市拥堵成两岸学习样本
发布时间:2011-07-08
点击:204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6月28日,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城市公交高峰论坛”上,常州以“建设快速走廊,打造畅通都市”的成功实践成为两岸专家学者瞩目的焦点。昨天,由高雄捷运公司董事长吴济华率领的22人参访团专程从宝岛台湾飞抵龙城,探究常州对城市拥堵“顽症”的破解之道;紧随其后,广东中山也将组团来常考察学习……
面对城市拥堵这一世界难题,常州的破解之方为何引发海峡两岸的普遍关注?
治堵:“常州模式”成为“样板”
“常州的城市交通也曾面临行车难、停车难、公交难、交通秩序乱这‘三难一乱’的困局。为解决出行问题和拥堵难题,我市投入40多亿元,推行‘公交优先’,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总经理蔡健臣告诉来自台湾的同行,如今,在这座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2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倍的城市,市区主干道周期性严重阻塞率仅为0.3%,高峰时机动车平均时速达29.2公里,市民对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满意率达95%,几项指标均远高于国家“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标准。
著名城市交通专家徐康明指出,“公共都市”发展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于新建公共交通项目的发展能大规模吸引其他出行模式,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常州快速公交系统投运以来,已凭借速度快、班次多、排污少等优点,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乘坐,公交客流近4年的增长超过以往的46年,市民的公交出行率由2006年的8.9%提升到25.5%,其中16%的乘客是从公务车、私家车上转移而来的。常州也因此成为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中唯一的一个地级市。
对此,公安部交管局局长杨钧表示:“科学前瞻、综合治理的常州经验,是破解全国城市交通拥堵难题极具示范价值的样本。”
民本:“公交优先”惠及百姓
161条公交线路密布常州,全市644个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空调化”,让市民享受“冬暖夏凉”;票价低廉,5年让利市民10.47亿元……常州“公交优先”,最大的受惠者是百姓。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常州公交日均客运量已达106.3万人次,差不多是市区户籍人口的二分之一。自2008年1月1日常州快速公交一号线开通以来,我市已建成50.4公里快速公交主线、135公里支线和25.9公里配套环线的快速公交网络系统,累计安全运营559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98圈;安全运送乘客2.82亿人次,平均每天都有超过30万人次享受到高品质的快速公交服务;累计为乘客节省出行时间3500万小时,让3000多万人次享受同台同向免费换乘优惠;减少市民公交出行支出3亿元。
根据市民出行需求和城市建设实际,我市自2006年以来,新辟了93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了245条公交线路,运营车辆从1330辆增加到2518辆,线路长度从1121.3公里增加到2980.8公里,延长了37.6%。
常州公交实施低票价政策,5年来累计让利市民10.47亿元,日均让利100万元。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规划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何志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常州快速公交这种“低能耗、低污染、低土地占用、低财政负担、低居民出行费用、高效率、高品质服务”的交通方式,将在推进中国公交优先和快速公交发展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示范作用。
致力于推动中国绿色交通城市发展的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教授张学孔曾先后7次造访常州。看到“公交优先”带来的巨大变化,他赞叹不已。“BRT专用车道是台北公交专用道的‘进步版’,中央侧式站台对台湾公交发展很有借鉴意义。尤其令我感触的是公交车辆的升级,常州BRT线路上250万元人民币一台的公交车,相当于1100万新台币,让台北400万新台币一台的公交车相形见绌,不仅体现出常州强大的经济实力,更体现出政府对民众生活的重视和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是文明和进步的象征!”
方向: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首创“概念隔离”,公交专用道上两条白线彰显文明素质:创新“中央侧式站台”,让乘客上下车更加安全方便;创造“常州速度”,用短短2年多时间建成以快速公交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骨干网络;整合城市用地,沿快速公交走廊高密度带状城市形态加速形成……一系列创新之举,被业界专家称为“公交革命”,而常州也藉此被誉为打造“公交都市”的成功典范。
谈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两岸专家纷纷提出建议。
“在发展绿色交通城市的进程中,服务是成功的重要关键。”徐康明、张学孔等专家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强对多种交通方式的运营组织,在提升公共交通覆盖面的同时,延伸服务触角,通过科学规划、建设交通转运枢纽,实现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城际客运、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便捷交通方式的一体化服务优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